2021年还剩最后三个交易日,你的投资战绩如何,是富翁还是“负”翁?表1展示了市场上不同类型基金今年与去年的平均收益情况,你的基金收益有没有进入Next Level?总体而言,在今年这种风格切换频繁、热点摇摆不定、大盘指数表现平淡的市场之下,基金的“赚钱效应”与去年相比确实有所减弱。表格数据显示,除债券型基金以外,其他四类基金今年的平均收益与去年相比均有所下降。
表1:不同类型基金平均收益情况
数据来源:wind,截至时间:2021.12.24
市场客观因素确实不是大家可以改变的,但是决定最终投资收益的除了基金自身损益,还有一个关键性因素——基民行为损益。
基金的好收益≠基民的好收益
《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》比较了2016年-2020年样本客户年度平均收益与基金年度平均净值增长率,发现绝大部分基民的操作会拉低最终收益,行为损耗率接近-60%,也算是印证了那句“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收益负十五”。因此,小嘉虽然暂时没有百分百“致富”秘诀可以分享,但是有三个“致负”操作的坑倒是可以分享给大家,做不到锦上添花,也至少不能雪上加霜~
一、“跟风博主”坑
今年年初,市场行情火爆,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平台上各路理财“专家”的出现。不管之前是美妆博主、美食博主还是舞蹈博主,大家统统转型为基金理财博主,纷纷晒收益、推基金。不少投资小白会被短期丰厚的收益击中心脏,被“闭眼赚钱”等夸张性描述唬住,火速前往相关平台购买支付,结果很快便体会到现实的残酷。
看到博主或身边的朋友在投资某一只基金并且收益可观,便会不假思索地跟风买入,结果一不小心成了被割的韭菜。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“羊群效应”或“从众效应”,具体表现为单个投资者常常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。投资中的“羊群效应”容易导致频繁交易、看行情择时等短期操作,这些操作都容易让你跌入亏损的“深渊”。
二、“排名独尊”坑
有些投资者喜欢看近6月、近1年的业绩排行榜选基,非冠军基不约,投资策略、投资方向、重仓股票等统统不重要。买到冠军基就等于今年收益稳了吗?
行为经济学家查德塞勒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,以5年为期建立了两种投资组合——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。5年以后,输家组合完胜赢家组合。输家组合的收益超过大盘约30%,而赢家组合收益不及大盘,低了约10%。这个结果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?这一现象又是否会出现在我们基金市场上?接下来,以Wind偏股混合型基金为例,构建两种投资策略,即王者策略和青铜策略。
策略介绍
王者策略:每年年初买入上一年的冠军基,持有一年后卖出,下一年继续买入上一年的冠军基。
青铜策略:每年年初买入上一年的垫底(最后一名)基,持有一年后卖出,下一年继续买入上一年的冠军基。
假设从2009年年初开始实施这两种投资策略,以累计收益作为比较基准。结果如表2所示,一开始连续5年都会是青铜策略获胜。如果你可以坚持5年不放弃的话,第6年将会迎来转机,王者策略将会在接下来两年(2014年与2015年)占领上风、翻身把歌唱。但是,接下来就进入了王者与青铜你追我赶的焦灼时间。总得来说,在这12场PK中,青铜策略胜出8次,获胜概率66.67%;王者策略胜出4次,获胜概率33.3%。但如果从坚持12年的最终累计收益来看,王者策略暂时领先。
表2:不同投资策略收益情况
数据来源:wind,统计区间:2009.1.1-2020.12.31
三、“海王投资”坑
前几天查收某平台年度理财报告时,被这样一个数字吸引了目光。
“分散投资”算是被这位持有2000多只基金的朋友整明白了。但是,持有这么多基金真的合理吗?虽说不能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,但是过于分散,广撒网式组合投资其实也是不太可取的。
美国晨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结果显示单只基金的波动率最大。这之后每增加一只基金,波动程度就会得到明显改善。但是,当基金数量增加到7只以后,波动程度与数量之间就没有必然联系了。当然,这里的7只是一个参考数字,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。
在构建投资组合的时候,比起数量,更应该关注基金之间的相关性,应该尽量避免买入主题相同、风格一致、持仓类似的基金,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整个组合的波动与风险。
免责声明: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理财知识,了解更多财经新闻资讯欢迎关注腾赚网。本文仅用于沟通交流之目的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须谨慎。